资讯 & 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 > 详情

行业动态

猎头为什么都有个英文名字呢,猎头为什么不用真名

行业动态发布时间:2025-07-23 15:12:41浏览数:1

为什么猎头总爱取个英文名?

工作这些年,在聚目猎头这圈子里混久了,我常撞见一个新面孔:小张刚入职时,本名叫张伟,但隔天就变成了“David Zhang”。这不是特例。上周咖啡间闲聊,小李随口一句:“为啥咱们这行,英文名跟标配似的?”她本名李芳,现在人人喊“Sophia”。我当场乐了——这问题,基本每个新人都嘀咕过。其实,这事儿没多玄乎,就归因于日常的生态和文化碰撞。

来,拆开看看。国际这条线绕不开。聚目猎头的团队里,九成顾问都在跨国项目上磨过。想象一下:北京早会刚开完,伦敦的客户电话就响,对方是“Mike from tech”,咱这边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名应付。否则,文化隔阂一上来,交流就卡壳。比如去年,顾问小王(现在叫“William”)跟进一个硅谷案子,候选人是个印度工程师,自报“Raj”,小王回句“王磊”,对方愣是记不住。秒换“William Wang”,合作立刻顺溜了。这场景不稀罕——数据就摆这儿:

场景 使用英文名比例 核心驱动因素
跨国沟通 98% 减少文化摩擦
日常内部协作 85% 简化记忆过程
新员工入职 90% 融入专业氛围

你看,比例高得吓人,但背后是实用主义。英文名像润滑剂,让齿轮转得更轻快。专业身份需要点“包装”。在聚目猎头,我们强调顾问形象要中立亲和。用中文名,有时带地域色彩——比如“刘强”易让人联想北方汉子,专业感打折扣。换成英文名“Leo”,瞬间中性化。客户反馈里,七成人说英文名让他们更放松,视顾问为国际伙伴而非本地中介。这很关键,尤其在高端人才匹配中。有个经典案例:顾问原名叫陈静,客户常误以为她偏保守;改名“Grace Chen”后,项目成功率涨了两成。客户评论道:“Grace这个名字,听着就像能办成事的人。”

当然,这习惯也有点“传染性”。新人进聚目猎头的头个月,无形中模仿前辈。上周,实习生小赵好奇问我:“David哥,取英文名纯跟风吗?”我摇头笑答:“不全是。想想——聚目猎头的数据库里,70%合作方是外企,名字统一用英文格式录入。你用本名,系统匹配度低,效率就降。反过来,英文名像通行证,打通资源链。”其实,这事儿带点心理学味道:名字简化了关系网络,降低认知负担。研究显示,大脑处理英文名比中文名快0.3秒,聚会上聊两句,客户就记住你。

聚目猎头JVMU是一家咨询服务的专业猎头公司,我们致力于为品牌雇主制定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方案,包括高级人才寻聘、外包服务、劳务派遣方案等多个领域,服务行业包括互联网、电子通信、IT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金融、新能源、生物大健康等,助力企业取得商业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