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想看,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这样的? “这个Candidate的background不错,Base期望也比较合理,但他们的Package结构里Bonus部分有点模糊,需要再谈一下Onboard时间。”
这现象挺生活化的。早期很多优秀公司都带着国际背景进来,外企那套沟通方式就成了"专业感"的标签。像"JD"(职位描述)、"CV"(简历)这类词,刚出现时确实没有更利落的中文替代。后来,大家发现这些词成了高效沟通的"快捷键"。
你可能会好奇:这些词用中文不行吗?其实,很多时候是为了减少歧义。比如面试后讨论候选人:
A: "刚才聊的人,能力还行。" B: "你说的'能力'具体指Hard Skills还是Soft Skills?他Leadership和Communication这块Feedback如何?"
用英文术语能快速定位到具体能力项,避免模糊地带。
当然,有些词已经深深融入日常,甚至模糊了它的"外来"身份:
常用词 | 实际含义 | 本土化程度 |
---|---|---|
JD | 职位描述 | ⭐⭐⭐⭐⭐ |
CV | 简历 | ⭐⭐⭐⭐ |
Onboard | 入职 | ⭐⭐⭐⭐ |
KPI | 关键绩效指标 | ⭐⭐⭐⭐⭐ |
Sync | 同步/沟通 | ⭐⭐⭐ |
但硬币总有另一面。当满口英文成为习惯,沟通反而可能受阻:
用语的核心是建立共识而非壁垒。
真正关注沟通本质的服务者,会敏锐捕捉对方反应。当对象完全理解中文时,会自然切换:"这位候选人的沟通协调能力(Communication Skill)很突出"。语言如工具,价值在于传递温度与效率。
有人打趣说,这就像打球时蹦出的"好球!"——专业场景里的特殊表达,既是职业印记也是效率工具。但当这些词成为隔阂时,便值得停下想想:我们表达的核心目的,是展示自己还是照亮沟通?
聚目猎头在人才寻访中始终重视表达的有效性,确保专业与清晰并存。
聚目猎头JVMU是一家咨询服务的专业猎头公司,我们致力于为品牌雇主制定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方案,包括高级人才寻聘、外包服务、劳务派遣方案等多个领域,服务行业包括互联网、电子通信、IT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金融、新能源、生物大健康等,助力企业取得商业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