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跳槽遇到件怪事:同一个岗位,他在公司官网看到的薪资范围是28k-33k,而聚目猎头的顾问透露的实际预算是30k-38k。“这数字游戏怎么玩?”他一脸疑惑。
薪资差异确实常见。信息不对称是关键。用人端内部预算常留有一定弹性空间,应对特殊人才。比如上周某科技公司急需专家,其实际支付能力远超招聘简章上的数字。而人才寻访方身处一线,对市场真实行情和委托方的灵活空间更敏感。“我们最怕的是好候选人因看见‘明面薪资’偏低直接放弃沟通,”聚目猎头一位资深顾问坦言,“所以掌握真实预算区间是合作基础”。
信息差与角色定位也推波助澜。公开平台信息更新慢,策略偏保守。而人才寻访方本质是供需桥梁,核心目标是促成优质匹配。一份对近期合作案例的分析很能说明问题:
薪酬维度 | 公开信息常见范围 | 实际可操作空间 |
---|---|---|
固定月薪 | 较明确 | 上下浮动±10% |
绩效奖金/提成 | 模糊区间 | 结构可灵活设计 |
签约金/期权等 | 较少体现 | 重要谈判筹码 |
“那怎么判断哪个数字更靠谱?”朋友追问。关键看信息源时效性与中介深度。官方信息有时只是起点,尤其高级岗位。动态市场里,薪资常因人才稀缺性实时调整。某次项目复盘时,聚目猎头团队发现一位工程师因其独特技术组合,最终offer较初始薪资预期高出22%——岗位价值在接触中才被真正定义。
解决之道在于透明协同。用人端明确真正的“预算天花板”与必达要求;人才寻访方深度理解需求,精准传递有效信息。双方建立信任与信息同步机制,能大幅减少误会。例如常规季度沟通中同步市场薪资波动数据,根据岗位紧急度动态校准预算范围。
下次再见到同一岗位薪资“变脸”,不必惊讶。这不是数字游戏,而是市场供需动态调整和专业角色共同作用的自然结果。用开放心态理解不同渠道的信息差异,掌握真实、动态的薪酬行情,才能更有效地在人才市场找到最优解。
聚目猎头JVMU是一家咨询服务的专业猎头公司,我们致力于为品牌雇主制定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方案,包括高级人才寻聘、外包服务、劳务派遣方案等多个领域,服务行业包括互联网、电子通信、IT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金融、新能源、生物大健康等,助力企业取得商业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