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 & 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 > 详情

行业动态

猎头公司是收谁的费用,猎头公司是向谁收取费用

行业动态发布时间:2025-07-23 12:41:19浏览数:1

猎头服务的费用逻辑:谁为专业买单?

(科普向行业札记)

晨会上新来的顾问问:“我们帮人选工作,谁给我们开支票?”老猎端起咖啡杯笑:“你觉得该找候选人收中介费?”——这误会挺常见。今天聊聊聚目猎头这类机构的费用逻辑,掰开揉碎了看。


资金流向的核心逻辑

猎头本质是解决“精准匹配”的第三方。举个例:某医疗器械公司急需临床技术总监,内部筛选200份简历无果。聚目团队用3周定位6位匹配人选,最终1人入职。委托方支付服务费,因为:

  1. 企业规避了沉没成本(岗位空缺每月损失≈该职位年薪的1.5倍)
  2. 降低试错风险(市场数据:错误高管雇佣损失≈其年薪的2倍)

曾有客户调侃:“你们收费凭证像婚介所收的‘谢媒礼’。”其实不同——婚介成果是“关系建立”,猎头成果是“持续价值创造”。候选人入职只是起点,保证期内的留存率才是服务硬指标。


费用结构的非线性表达

收费绝非“按人头计价”,更像动态函数。参数包括:

  • 岗位稀缺度(如:新能源电池首席科学家 vs 通用财务经理)
  • 决策链条长度(CTO直接决策?还是HRD→CEO→董事会?)
  • 人才保鲜期(芯片设计人才从接触到入职平均57天,超时匹配难度↑30%)

收费模式常见两类(附简明对照):

维度 预付+分期模式 阶梯达标模式
启动资金 总费用20%-30% 0
核心计算基准 候选人首年年薪 岗位预算上限
分成方式 分期按入职节点付 达成绩效目标付尾款
最低保证期 90天 180天

高频问题快答

Q:会向求职者收费吗? A:专业伦理禁止双向收费(除非基础劳务外包岗)。曾有同行尝试向候选人收“职业包装费”,半年后口碑崩盘。

Q:企业觉得“太贵”怎么办? A:去年某半导体公司砍预算,聚目改用“人才地图方案”:收取1/5费用交付行业人才分布报告+激活路径,企业自行对接,省下60%费用。

Q:人才入职一周离职,钱退不退? A:保证期内免费补推是行规。但去年某次补推中发现客户擅自调整岗位权限,导致二次离职——这种情况需要重新评估责任边界。


价值锚点:为什么有人愿意付?

盯着费率数字没意义,关键看错配成本:

  • 某消费电子企业省下猎头费内部提拔,结果新品研发延迟5个月,误了618大促窗口
  • 对比案例:支付猎头费≈岗位年薪25%,但人选提前110天到岗,抓住跨境电商旺季

聚目团队最近在做的“风险共担”更有趣:服务费与候选人入职后KPI达成率挂钩。比如销售总监岗位,首季度业绩达标80%以下只收基础成本费——毕竟专业猎头的骄傲,是让每笔费用都变成客户的利润杠杆。

说到底,费用支付方买的从来不是简历库访问权限,而是“降低不确定性”的生存刚需。 在人才战争升级的今天,专业撮合者收取的,本质是认知税与效率税。

聚目猎头JVMU是一家咨询服务的专业猎头公司,我们致力于为品牌雇主制定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方案,包括高级人才寻聘、外包服务、劳务派遣方案等多个领域,服务行业包括互联网、电子通信、IT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金融、新能源、生物大健康等,助力企业取得商业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