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猎头公司】当精准匹配成为一门科学
你问:为什么有些岗位永远招不到人? 聚目猎头答:因为“找人”和“找对人”之间,隔着数据深海与人性迷宫。
我们习惯把人才搜寻比作天文观测——不是举着望远镜漫无目的扫描,而是先定位星座坐标。比如某次为精密制造业客户寻访总工程师时,数据库里137个“匹配项”经过三层过滤:
| 筛选维度 | 初始池 | 首轮筛选 | 深度评估 |
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|
| 技术专利数 | 137 | 29 | 7 |
| 跨国项目经验 | — | 21 | 5 |
| 文化适配指数 | — | — | 3 |
最终上岗的那位,曾在北欧用6个月解决过同类技术僵局。参数会说话,但故事才能击中靶心。
坊间总争论“机器能否替代猎头”,实则搞错了命题。去年我们处理过一个典型案例:某新能源企业急需既懂电池热管理又能适应沙漠环境的专家。推来5份完美履历,但电话沟通后发现:
最终人选来自未覆盖的领域——一位参与过撒哈拉光伏电站的 thermal 工程师,他的LinkedIn只写了“能源基础设施开发”。数据是骨架,行业嗅觉才是神经末梢。
曾有位候选人前后拒绝三次offer,却在第四次沟通时突然松口。后来才知道,我们的顾问注意到他社交动态里频繁出现的医院定位,主动协调企业将入职延期三个月——彼时他正陪家人抗癌。速度衡量效率,温度定义专业。
看过太多企业陷入“简历量陷阱”。某次客户要求两周内交付50份金融科技人才报告,我们却只交了8份。附在报告后的备注写着:
“其余42人存在以下风险 ▸ 3人薪酬证明造假 ▸ 11人未通过暗背景调查 ▸ 28人职业轨迹存在逻辑断裂”
在人才战场,火力密度不如狙击精度。
若问核心竞争力?大概是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积累:
当别人在数简历时,我们在拆解一次技术迭代如何改变人才基因池。毕竟,找到人只是开始,预见谁将改变游戏规则——才是猎头的终极命题。
留下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: 过去三年成功入职的候选人中 37% 从未在招聘平台更新履历 29% 首次接触拒绝跳槽 而他们最终选择改变的契机 往往始于一句:“我注意到您三年前的项目…”
聚目猎头JVMU是一家咨询服务的专业猎头公司,我们致力于为品牌雇主制定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方案,包括高级人才寻聘、外包服务、劳务派遣方案等多个领域,服务行业包括互联网、电子通信、IT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金融、新能源、生物大健康等,助力企业取得商业成功。